冀中的地道战记叙了地道战的什么
冀中的地道战记叙了从藏人的地窖改造成地道,又把地道改造成了能掩护自己,消灭敌人,集结部队,储藏粮食和武器弹药的隐蔽场所。
敌人往地道里灌水放毒气都被我们一一化解了。
水是宝贵的通过特殊的渠道流回了井里,毒气被挡住了又从原路冒出去了。
敌人的招数都被我们打败了,我们完全控制了战斗的主动性,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打的敌人魂飞魄散,这就是地道战的绝妙之处。
冀中的地道战的课堂笔记
1、背景与起源:
冀中位于河北中部平原,抗战时期是八路军重要根据地,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后,为应对残酷环境,军民结合智慧发明地道战。地道最初用于隐蔽,后发展为能打能藏的立体防御体系。
2、地道结构与功能:
四通八达:地道总长超1.6万公里,村与村相连,甚至通到野外。
功能分区:设“指挥部”“休息室”“武器库”等,部分能防毒、防火、防水。
隐蔽设计:入口藏在灶台、水井、马槽下,出口设陷阱或射击孔,“进可攻,退可守”。
3、战术与智慧:
麻雀战:民兵利用地道快速转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消耗日军兵力。
迷惑敌人:布置假地道、埋地雷,配合地面“消息树”传递信号。
全民参与:老人、妇女负责侦察送信,“人自为战,村自为战”。
4、历史意义:
打破封锁:地道战让日军“扫荡”计划破产,保护群众并扩大根据地。
军事创新:“中国抗战史上的奇迹”,体现人民战争的灵活性与创造力。
精神传承:电影《地道战》让这一智慧成为民族记忆,象征“团结与不屈”的抗争精神。
(字数:约350字)
相关问题解答
1、《冀中的地道战》主要讲了啥?
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冀中平原的老百姓为了对付日本鬼子,发明了“地道战”这种神奇的打法,他们把村子底下挖成四通八达的地道,既能藏身、转移,还能埋伏偷袭敌人,简直像地下迷宫!课文里还提到地道的设计特别巧妙,有防毒、防水甚至防爆破的机关,体现了人民的智慧。
2、地道战为啥选在冀中地区?
因为冀中是平原啊!一马平川的地形,鬼子扫荡时根本没地方躲,老百姓被逼急了,干脆“向下发展”,利用平原土质松软的特点疯狂挖地道,而且这里村庄密集,地道连成网络后,游击队能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让鬼子晕头转向。
3、课堂笔记重点要记哪些内容?
地道的功能:藏人、打仗、传递情报(无线电”用绳子拉铃铛传信号)。
结构特点:分主干道和岔道、有陷阱和伪装洞口(锅台、水井都是暗门!)。
历史意义: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创造力,是抗日游击战的经典案例。
(小技巧:画个地道示意图记更牢!)
4、地道战和电影《地道战》有啥关系?
哈哈,课文和那部经典电影讲的是一回事!电影就是根据冀中真实战例改编的,高家庄”这些地名,不过课文更侧重介绍地道原理,电影里打鬼子的场面更刺激——建议看完课文补个电影,直接热血沸腾!
本文来自作者[鱼春萍]投稿,不代表景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tlas5g.com/cshi/202504-54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景泉号的签约作者“鱼春萍”
本文概览:冀中的地道战记叙了地道战的什么冀中的地道战记叙了从藏人的地窖改造成地道,又把地道改造成了能掩护自己,消灭敌人,集结部队,储藏粮食和武器弹药的隐蔽场所。敌人往地道里灌水放毒气都被...
文章不错《冀中的地道战记叙了地道战的什么 冀中的地道战的课堂笔记》内容很有帮助